生命尽头的宁静港湾——我院临终关怀病房开诊
时间:2016-10-19 09:57:47   浏览量: 次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有280多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7500人,癌症已成为最主要的死因之一。这些病人每天面对的不仅是钻心的疼痛、日益衰弱的身体、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还有无处可去的尴尬局面。如何才能让“病人善终,家属善别”,怎样才能让生命更有尊严地谢幕?
临终的过程,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朋友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关爱,也可以是社会、医院的关怀与呵护,临终关怀在生理之外,更给予了一份这样的心灵安抚。
10月11日,在麻醉科的大力筹备下,我院舒适医疗(临终关怀)病房正式开诊,这也是目前山东省由公立医院开设的唯一一家临终关怀病房。
逝去,也是一种关怀
临终关怀是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对于无法治愈的临终病人,在这里,医护人员不会再伸手挽留,他们的工作是缓解病人躯体和精神的痛苦,让他们在生命到达终点的时候维持尊严,尽可能地宁静和安详。
舒适医疗病房位于我院东院区三楼,走进病区,有一种特殊的宁静和肃穆笼罩着这里。在试运营的8个月期间,病房送走了30多名病人,最短的几天,最长的3个多月。8月底,病房收治了一位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人,甲状腺未分化是甲状腺癌症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发展迅速,因为没有治愈的可能被之前就诊的医院“劝退”。
此刻,病人孙女士安详、宁静的躺在床上,和她的丈夫、孩子有说有笑,与刚来的时候截然不同。主治医生李慧慧清楚地记得病人刚来时的样子,“因为疼痛的折磨,病人甚至无法平躺,每两分钟就要换一个姿势,她已经几天没睡过觉,由于吞咽困难,根本无法进食,喝水也非常困难。”
由于许多癌症晚期患者病情危重,不能做手术,化疗、放疗的空间很小,收治这样的病人还会影响医院的治愈率、死亡率等,许多大医院诊断为“失去治疗价值和康复可能”的病患会被劝退出院,病人只好回家,药店能开出的止痛药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止痛的需要,加之护理经验和医疗知识的缺乏,病人只能生生地忍受万箭穿心般地痛苦,家属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痛苦万分,却也无能为力。“在家的那段日子真的难以想象,死去是我唯一的期望。从未想到我还能获得现在这样暂时的轻松和平静。”孙女士说道。
在舒适医疗病房,剂量精准的止痛药物,团队地悉心呵护,虽然不能控制孙女士的病情,但是她的状态和感觉都好了太多太多,现在她能安稳地睡觉,也能够适当进食,与家人聊天、交谈都有了心情。病房还找来志愿者为她进行心理疏导,希望能化解她心中的孤独与恐惧。孙女士的丈夫说,“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她能平静的离开,我们没有遗憾。”
“要理解临终病人的需求,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临终关怀不是放弃医疗,也不是安乐死,它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临终关怀是姑息治疗,不是为了治愈,而是为了患者最后能舒服一些,家属和患者能够一起对抗恐惧。”病房负责人类维富说,“临终关怀绝不是等死病房,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病人安详逝去,也尽一切努力,让病人活到最后一刻。”因为担心患者晚上出现急症,类维富还在东院区附近租了房子住,以便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
离天堂最近的一站
与其他病房不同,这里的病人不需要穿着病号服,各种颜色的被子、日用品、毛绒玩具随处装点着房间,为病房增添了一丝温暖,但是仍然抵挡不住秋天的飒飒寒风。击倒他们的不单是疾病的折磨,还有精神的重担——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护士长李玉芹说,“特别是晚上,有的病人会频繁地呼叫医护人员,甚至假装不舒服,这时候我总会抓住病人的手,跟他说,有我在,别怕。比起生理,他们的心理更需要得到安慰。”
杨大爷是今年9月初来的病房,肺肿瘤多处转移,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化疗、放疗,被医院宣告回家“休养”。回到家里,不安始终笼罩着杨大爷的心里,“他每天都要跟我说,他觉得胸闷、胸痛得厉害,让我去找大夫来,睡觉总是噩梦、惊醒,从来没有一天睡过一个安稳觉,”女儿小杨说,“我们整天也处在一种恐慌的状态中,就担心爸爸出现什么情况,自己根本无法处理。”
来到临终关怀病房后,在药物的作用下,杨大爷的胸闷、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最让他觉得有安全感的是医生白天每半个小时就会来看他一趟,晚上有什么事情都随叫随到,他现在觉能睡好了,吃饭也香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一件事情,小杨现在想起来都特别感慨,一天晚上杨大爷突然喘不上气来,呼吸特别急促,小杨当时就慌了,大夫听到呼叫后立刻赶来,将杨大爷扶起来,一遍一遍地给他拍背,拍了很长时间,杨大爷咳出了痰,呼吸终于逐渐恢复平稳,慢慢地睡着了,当晚,大夫又多次查看杨大爷的情况。“如果是在家,我想爸爸可能都过不了这个坎了。”说到这,小杨不由得红了眼眶,“之前在别的医院经过2年多的化疗、放疗,我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现在爸爸过得安心、舒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他离开时能少受点罪。”
安抚病人,了解病人的需求,尽量满足病人的愿望,开导家属,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谈心”是病房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有位肺癌脑转移的患者,儿女把他放在病房,就很少来前来看望,主治医生李慧慧忙前忙后地照料,时常与老人聊天、关心老人,老人认了慧慧做干闺女,逢人就说,“我这干闺女比亲闺女还要亲。”
亟待“被关怀”的临终关怀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万人需要姑息治疗,其中34%是恶性癌症晚期患者。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系统的专业化服务。据介绍,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第一个建立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专业机构有150多家,主要分布于大城市,济南市仅有一家。相对于需求而言,这些机构仍是杯水车薪。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约为1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80%以上。
就在10月8日,第17个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座谈会,并发布首份中国版专家共识。这份专家共识呼吁,应尽快出台政策,将舒缓治疗与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国家医疗健康政策框架与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之中,颁布姑息照顾与临终关怀服务卫生政策和专项规划,制定姑息医疗、姑息护理、心理关怀与社会关怀服务的国家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伦理教育推进机构中方协调中心副主席、山东省生命伦理研究院院长、我院博士生导师陈晓阳认为,现阶段资金匮乏严重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利性质,能得到慈善捐款和政府支持。我国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需要自负盈亏,既缺乏政府专项投入,也没有纳入医保体系。由于缺乏医保报销,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临终关怀只能望而却步。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就像顾城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走的平静、自如、从容。
【作者:高丹璎】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7 |
2 | 医务处 | 9 |
3 | 学生工作处 | 8 |
4 | 护理部 | 8 |
5 | 心外科 | 7 |
6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6 |
7 | 医师培训处 | 5 |
8 |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 5 |
9 | 普通外科 | 5 |
10 | 急诊科 | 5 |
11 | 国际合作交流处 | 4 |
12 | 神经内科 | 4 |
13 | 神经外科 | 4 |
14 | 团委 | 3 |
15 | 院长办公室 | 3 |
16 | 人事处 | 3 |
17 | 门诊部 | 3 |
18 | 妇产科 | 3 |
19 | 血液科 | 3 |
20 | 耳鼻咽喉科 | 3 |
21 | 重症医学科 | 3 |
22 | 手术室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