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摘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摘编

光明日报 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决战ICU(报告文学)

时间:2020-04-14 14:34:32   浏览量:

作者: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4日08版)

2月11日,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内,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病床旁查房交班。新华社发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6楼ICU病区。2月10日,第一次裹着防护服“挪”进隔离病房,医生侯果心里一沉。

30张病床上躺满新冠肺炎患者,过半被呼吸机面罩罩住口鼻,气管插管者不在少数。监测仪的尖锐警报音此起彼伏,屏幕上数字闪烁如同交通信号灯,随时有“叫停”生命之流的可能。

尽管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三年多,但侯果从未面对过这么密集的危重病人。

来不及发怔。这里是战场,任务只有一个:抢救生命!他向病床边走去。那里,先他而来的医疗援助队队员们已从1月18日奋战至今。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的金银潭医院就成为“前线中的前线”。来自天南地北的多支医疗援助队会聚于此,共同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

和金银潭医院一样,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在每家重症集中收治医院,在其他医院的ICU病区,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的战役从未停止。江城武汉成为中华医护精兵集结地,仅重症专业医护人员便达1.1万名,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

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然而,病例基数大、疫情来势猛、尚无特效药……重重险阻摆在医护人员面前。

百折不回中,积极态势正在显现。截至2月18日,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患者出院率升至30%—39%;重症患者占确诊病例比例从初期的38%降至18%。

这是对爱与信念的回馈,也是夺取胜利的起点。

出击,再出击!为了血肉同胞,誓要拼尽全力。这些白衣加身的平凡英雄,深知每条生命的重量与意义。

生死竞速,一线希望也不容放弃

白肺。丝丝缕缕的白,弥散成云雾的白,几乎覆盖双肺的白。凝视着眼前的一张张CT胸片,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援鄂医疗队领队巩守平从未如此抗拒过白色。

“快!病人危险!”急促的喊声让他一个激灵。重症病房内传出呼叫:一位自入院即戴着无创呼吸机的85岁女性患者情绪躁动,剧烈抗拒高流量吸氧,氧分压瞬间掉到50mm汞柱,肺部感染加重,休克迹象明显。

“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让我来!”麻醉手术科主任吕建瑞“噌”地站起。巩守平、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岗,三人急速穿上防护服,冲了进去。

检查气道、测量心率、调高氧流量、推注麻醉药……迅捷的准备操作之后,吕建瑞跪在地上俯向老人,开始插管。

“老吕,别贴太近,注意防护!”巩守平在侧急忙提醒。

吕建瑞蒙了几秒。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让近视眼镜、护目镜都起了雾,再加上防护头套,眼前一片模糊。

报警音还在响,氧饱和度继续掉。“不能等了!”吕建瑞屏住呼吸又凑近几分,努力瞅准气管,插了下去。

成功!看着迅速稳定下来的各项示数,病房里一片欢声。

回想起2月17日22时发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这一幕,巩守平仍然激动:“这也许是老人留给我们的唯一一次抢救机会!”当夜,他们一直在病房守到凌晨五点。

每个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危重病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的这个故事,是章回体。

1月13日下午,50岁的陈先生一家三口罹患新冠肺炎,同时入院。老婆、孩子是轻症,住进普通病区,陈先生则进了ICU。

立即上无创呼吸机,严密观察各项体征。

当晚,患者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气管插管迫在眉睫。

疫情初起,周晨亮的科室没有防护面罩。达不到三级防护条件贸然插管,感染风险极大。

怎么办?短短几分钟,周晨亮急得心跳都要飙起来。他想起躺在轻症病房里的母子俩。出了闪失,怎么面对这个家庭的巨大悲痛?

动手吧!口罩、帽子、护目镜,再剪一片医用床单罩在外面,护目镜部分掏空,覆上厚厚的塑料膜。

顶着自制的“三级防护”,周晨亮迅速完成插管。氧气饱和度上去了,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经过一周有创通气,患者呼吸功能逐渐好转,拔除了气管导管。可以自由呼吸了!陈先生微笑着,伸出右手拇指做出“赞”的手势。

转变总在一瞬间。当夜,陈先生毫无预兆地严重缺氧,再度命悬一线!值班医生一边为他加压给氧,一边紧急呼叫周晨亮。半夜,病人终于被救回。

几天后,深夜的平静又被打破。凌晨三点,陈先生突然昏厥。值班医生迅速检查,原来是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所致。经过及时抢救,患者渐渐苏醒……

整整一个月,这样的反复几乎不断。终于,陈先生彻底脱离了危险,一家三口得以团圆。

最棘手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例,常伴有两个因素:高龄、患有基础疾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科副主任、援助金银潭医院医疗队领队余追就多次遇到此类险情。

57岁的危重患者李婆婆,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基础疾病,且有30余年的肝硬化病史,住院期间危情不断。持续进行抗病毒、抗细菌、激素治疗,同时提高免疫力、提供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28天后,老人顺利转出重症病房;比她早一天转出的陈婆婆,也因各种老年病症而一波三折,生命屡次拉响警报。

“这类危重患者,核心症状是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适时适度使用激素冲击治疗,辅以合理的抗生素使用、营养治疗,往往能有好的效果。”余追总结。

炎症风暴,这是引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科主任程真顺重视的一大现象。

“人体免疫反应是抵挡病原菌的武器,但被诱发后,产生的大量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却可能反过来伤及自身,攻击肺组织及其他器官。一旦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就可能危及生命。”令他惋惜的是,一些新冠肺炎年轻患者的离去,多跟炎症风暴有关。

如何抑制这凶险的风暴?这场“竞速跑”,人类医学研究尚未稳占优势。但不懈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丝希望,都不容放弃。

“呼吸支持是最紧要的。上周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患者,无创机械通气不见效果,立即气管插管,辅以俯卧位通气。同时,注意器官维护,应用一定剂量的激素。过程很艰难,但总算稳定了下来。”程真顺回忆。

在这场挽救生命的争夺战中,每提速一秒,都意味着百倍艰辛。而医护尖兵们从不缺奋力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当气管插管仍不能提供足够的呼吸支持,还有没有“最后一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果断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首例病人已康复出院。至今,他的团队10次使用ECMO进行救治,其中5人已实现了脱离呼吸机生存。

当新冠肺炎遇到肾移植患者,怎样在截然相反的用药需求中走好“平衡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制定周密方案,一边停用肾移植免疫抑制药,提升患者免疫力;一边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激素,起到免疫抑制功能,最终,患者痊愈出院。

正是在这样的奋战面前,危重病人的生命防线渐渐筑起。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介绍,从去年12月29日筹建病区以来,南四病区共收治病人近200人,出院患者约150人。与此前相比,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正在下降。尽管相对缓慢,但“随着疫情最艰难的阶段过去,随着治疗条件越来越有保障,我们有信心留住更多生命”。

八方驰援,我们携手合力护你周全

疫情最猛烈的时候,周晨亮一度感到压力巨大。

“患者症状都不一样,而且变化很快。医生护士全程紧绷,有任何波动立即出手。”他总结,救治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没日没夜地守,眼都不眨地盯”。

随着危重患者越来越多,高强度付出让7名医生、24名护士组成的团队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祖国绝不会让坚守前线的勇士孤军奋战。

1月31日,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成为新冠肺炎危重症集中收治医院的第一天。当日,从新疆远道而来的医疗队进驻周晨亮的科室。

山东、重庆、辽宁……来自8个省区市的10支医疗队、1261名医护人员会聚于东院区,整建制接管重症病房,与武汉同行风雨共担,同守“火线”!

“顿时觉得满血复活了。我想和他们一起打硬仗,打一场不胜不退的漂亮仗!”周晨亮一扫疲惫。

荆楚大地,莫不如此。来自全国的3万余名医护人员如火种般撒遍这片壮美热土,种下了浩荡大爱、钢铁意志,生长出多学科、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巨大优势。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来自山东、上海、浙江等六省市的17支医疗队并肩作战,合力救治重症患者。

先是汇聚成气势如虹的大战队,很快,又分化出一支支精准善战的小分队。

“插管小分队”——气管插管频率极高、专业性强、风险很大,17支医疗队抽调人员组成队伍,专门从事插管治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麻醉医生冯昌已练就3分钟穿好防护服、3分多钟完成插管上呼吸机全过程的“神操作”,24小时待命,尽速出击。

“护心小分队”——20%危重患者存在心脏损伤,来自不同医院的5名医生、7名护士组成团队,为各医疗队提供全天候心血管技术支持,并协助完成深静脉置管以及IABP、ECMO等生命支持装置的植入及护理工作。2月20日,小分队协助上海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为一名心肌梗死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施治。

“中医药特色治疗小分队”——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独具作用,同济医院中医科联合青岛、宁波、长沙等地援鄂中医师,参与会诊、讨论疑难病例,指导临床用药。2月19日,小分队推出三个中药协定处方,针对不同病程对症施治,“阻击”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全国顶级的专家赶来支援,只有建立联合作战的有效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性国家医疗队的优势。”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伟介绍,“护肾小分队”“护脑小分队”“血液小分队”等“别动队”的成立,能让综合治疗变为现实,对治疗重症引发的多脏器衰竭起到重要作用。

援鄂医疗队带来的,还有各自引以为豪的文化、制度与方法。

2月13日下午,来到武汉第5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举行了第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针对7个疑难危重病例,医师们作简要报告、认真剖析案例,共同制定周密的诊疗方案。

精益护理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插管病人管理全流程制度、重症超声技术应用、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我们把湘雅的标准与模式都带来了。虽然援助是短期的,但湘雅人绝不潦草应付,必须规范严谨,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湘雅医院肾内科教研室主任肖湘成坦言。

齐鲁医院不但带来三位中医,使分管病区的中医药使用率达到80%左右,还建立了中西医联合视频查房制度。“一位医生在病区查房,其他四五位教授组成专家组,通过摄像头,在病房外观看病人状况,和病人对话互动。这样既解决了医生无法大批量进入隔离病房的问题,也让患者觉得安心。”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医务处副处长费剑春介绍。

“红黄绿病区”,这是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后的首创。如何对重症患者进一步细分,找出最具死亡风险的病人?医疗队按照轻重程度,将病区分为绿、黄、红三色,配套不同的医疗和护理方案。

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情进展快、护理要求高。为保障患者安全,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总结以往经验,结合新冠肺炎危重症特殊性,制定患者转入及转出ICU的护理标准操作流程……

“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医疗国家队、省级队、本土部队,在同一个目标的牵引下,汇聚成磅礴万钧的力量,给生命以最强劲的守护。

爱心合流,“我的患者我要浴血奋战去保护”

29岁的彭银华走了。这位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在金银潭医院南6楼ICU中度过了最后时光。因为病情太重,虽然用尽一切手段,仍没能留住他青春的生命。每念及此,在金银潭医院支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领队赵领超便难过不已。

赵领超记得真切,彭银华入院后始终病情反复。在其还能简单说话交流时,他曾忍不住问:“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还敢不敢上一线?”彭银华一口武汉方言,微弱地说:“敢,选了这个行业,就要坚持下来。”

他也记得,得知要上有创呼吸机时,年轻的医生手都在抖。“我当时就握住他的手,说,别害怕,我们拼了命也要把你救过来。可是……”

长久沉默。

一宿宿抢救,一次次揪心,一遍又一遍在64人的“南六楼”医护微信群中为他讨论,替他祝福。然而,滚烫的爱没能击溃病魔,闪亮的生命终辞世而去。

“在ICU,有时不得不面对告别。但他在最后关头仍然是战士!我们无法沉湎悲伤,只有带着他的精神,继续向前走,替他守护遭受病痛的人们。”赵领超低声说。

幸而有更多患者在精心治疗下逐渐好转,由危重转为重症,由重症转为轻症。每当一位患者可以拔掉插管,脱离呼吸机,赵领超和同事们便会齐声欢呼,甚至在微信群中发红包庆祝。

“你用心去对待一个病人,就会有亲人的感觉,他的苦痛欢乐你能感知”,侯果对此感受深切。

他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女儿前两天刚满4个月,因患有先天性尿路发育不全,隔段时间就泌尿系统感染,不断用药,总是啼哭。他留母亲在家照顾妻女,自己白天忙碌,晚上却总被视频中孩子的哭声坠痛了心。

和他一样,号称“河北汉子”的赵领超工作总冲在前面,能憋在防护服里连续忙碌六七个小时,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被送到邯郸老家的一儿一女。他的妻子,也是武汉战“疫”火线上一位忙碌的白衣天使。

离别亲人,因为危重病人需要更多关爱。在ICU病房,温情的故事总在上演。

费剑春团队负责的病区老年患者集中,普遍胃口不好,吃不习惯医院的饭菜。有一位老爷爷入院太急,假牙都没带来,只好天天喝粥。“营养不够,老人很难康复。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食材和破壁机,为他们制作适口、易消化的营养餐,每天带去给他们吃。”遇到长了褥疮的患者,护士就帮他们勤翻身、擦洗身体。精心护理换来了老人们的笑容,原本冷清的病房里好像出了太阳。

谢得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队员,重症监护室男护师。他连日照料着一位73岁的老爷爷。一天晚上,戴着无创呼吸机的老人吃力地叫住了他:“护士,我想……吃橘子。”

谢得力犯难了:打开无创呼吸机,站在病人面前喂食,并非没有风险。拒绝吗?看着老人干裂的嘴唇,他无法狠心离开。于是,他决定:暂时断开无创呼吸机,采用面罩给氧,满足老人的小小心愿。当他剥好橘子一口口喂给老人,老人笑了,吃力地向他道谢。“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和眼里都是热的。”

徐慧连,浙江省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来到武汉进驻ICU的第三天,她护理的一位女患者突然狂躁起来,扯掉吸氧面罩、拔断输液管,蜷缩着身子往床下滑。

“快戴上面罩,不能断氧!”她一步冲上前去,想按住女患者。病人脸色已经青紫,却又踢又打,不肯安宁。徐慧连忙招呼同伴,弯腰想把她抬到床上。

患者一把扯住了她的防护服。不能被撕破,暴露在污染环境中;但,更不忍心推开患者!徐慧连只好抱住病人,和她一起躺倒在地上,用手轻轻拍她后背,以示安抚,直到她渐渐平缓下来,重新戴上面罩。

“长期缺氧会让人极度痛苦,产生幻觉。我怎么能怪她?只着急为什么还没治好她。”徐慧连有些难过。

“护士和病人是同一个阵营的战友,并肩作战,互相鼓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在日记里写下心声,“每次我扎不进针、看不清病历,甚至疲惫得有些挪不动的时候,总有病人给我宽心。爱护他们,理所当然。”

更多滚烫的心声被这些白衣战士写成诗行:

“忙碌怕什么,我觉得自己踩上了风火轮。希望也有哪吒的力量帮助病人。”

“快一点,再快一点!与生命赛跑。”

“现在像极了勇猛的战士,每一次出征,都必须凯旋。”

“性命攸关,我的战场没有硝烟,我的患者我要浴血奋战去保护。”

这是生命对生命的致敬,这是最有力的爱之守护!

(本报武汉2月23日电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王斯敏、刘坤、安胜蓝、晋浩天、张锐、章正、李盛明、张勇、陈怡、姜奕名、卢璐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24/nw.D110000gmrb_20200224_1-08.htm

【光明日报8版 2020.02.24】

单位排行 根据11月新闻发稿量进行统计

  单位 发布量
1 党委宣传统战部 17
2 医务处 9
3 学生工作处 8
4 护理部 8
5 心外科 7
6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6
7 医师培训处 5
8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5
9 普通外科 5
10 急诊科 5
11 国际合作交流处 4
12 神经内科 4
13 神经外科 4
14 团委 3
15 院长办公室 3
16 人事处 3
17 门诊部 3
18 妇产科 3
19 血液科 3
20 耳鼻咽喉科 3
21 重症医学科 3
22 手术室 3